各二级单位、科研平台负责人:
科研平台是进行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重点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总结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平台水平,现收集校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校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
序号 |
实验室(平台)名称 |
负责人 |
实验室级别 |
依托单位 |
1 |
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
吴军 |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
(湛江)科研平台服务管理中心 |
2 |
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 |
黄功华 |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
(东莞)科研中心 |
3 |
广东省衰老相关心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
崔理立 |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4 |
省市共建细胞自噬与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
刘华锋 |
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湛江附属医院 |
5 |
广东省粤西地区医联体临床医疗大数据云服务协同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张良清 |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医科大学湛江附属医院 |
6 |
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
黄功华 |
广东省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
(东莞)科研平台服务管理中心 |
7 |
广东湛江海洋医药研究院 |
罗辉 |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 |
海洋医药研究院 |
8 |
广东省心肺血管分子诊断与创新药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雷桅 |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医科大学湛江附属医院 |
9 |
广东省红树林湿地药用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罗辉 |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海洋医药研究院 |
10 |
粤西高校分析中心 |
罗辉 |
厅级重点实验室 |
(湛江)科研平台服务管理中心 |
11 |
医学生物活性分子研究重点实验室 |
李祥勇 |
厅级重点实验室 |
基础医学院 |
12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所 |
赵祖国 |
厅级重点实验室 |
基础学院 |
13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教学类) |
张海涛 |
厅级重点实验室 |
基础医学院 |
14 |
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神经变性疾病与衰老研究医学重点实验室 |
崔理立 |
厅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15 |
心血管疾病分子靶标与药效研究粤澳联合实验室 |
雷桅 |
厅级粤澳联合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16 |
广东省中医药局病证结合二级实验室 |
刘文林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17 |
湛江市环北部湾海岸带特色微藻与微生物种质资源研发重点实验室 |
罗辉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药学院 |
18 |
湛江市肝胆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 |
李明意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19 |
粤西干细胞研发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 |
楚佳奇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20 |
湛江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测重点实验室 |
揭新明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粤西高校分析中心 |
21 |
粤西生物医药与心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
雷桅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22 |
湛江市慢性肾脏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
刘华锋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23 |
粤西血液病精准诊断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 |
张宇明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24 |
湛江市器官功能损伤与保护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
张良清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25 |
湛江市医用芯片与分子诊断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雷桅 |
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26 |
湛江市细胞治疗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
王家丰 |
市级公共平台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27 |
东莞市衰老与抗衰老重点实验室 |
熊兴东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东莞)科研中心 |
28 |
东莞市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 |
唐焕文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公共卫生学院 |
29 |
东莞市表观遗传学重点实验室 |
何志巍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东莞)科研平台服务管理中心 |
30 |
东莞市药物设计与制剂技术重点实验室 |
李宝红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药学院 |
31 |
东莞市医学活性分子开发与转化重点实验室 |
曾今诚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东莞)科研平台服务管理中心 |
32 |
南海海洋生物医药资源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
罗辉 |
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共同批复“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项目 |
海洋医药研究院 |
33 |
医学电子与医学影像设备重点实验室 |
林林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34 |
东莞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重点实验室 |
黄遵楠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药学院 |
35 |
东莞市生物医药产业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
李华文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实验动物中心 |
36 |
东莞市干细胞与再生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 |
吴洪福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基础医学院 |
37 |
东莞市医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肖业臣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基础医学院 |
38 |
东莞市中医药防治消化道疑难病证重点实验室 |
邝卫红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药学院 |
39 |
东莞市海洋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 |
申丽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
40 |
中药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 |
徐道华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药学院 |
41 |
东莞市分子免疫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 |
徐广贤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医学技术学院 |
42 |
东莞市中药抗炎活性成分筛选与研究重点实验室 |
赵文昌 |
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 |
药学院 |
43 |
湛江市海洋藻类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罗辉 |
湛江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湛江海洋医药研究院 |
44 |
湛江市斑马鱼发育与疾病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 |
张晶晶 |
湛江市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45 |
广东医科大学生命质量与心理测评干预重点实验室 |
万崇华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人文与管理学院 |
46 |
广东医科大学医药新材料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
刘建强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药学院 |
47 |
广东医科大学纳米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 |
郑明彬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药学院 |
48 |
广东医科大学中药与新药重点实验室 |
徐道华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药学院 |
49 |
生物医药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 |
彭新生 |
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
药学院 |
50 |
抗肿瘤活性物质研发协同创新中心 |
唐旭东 |
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
基础医学院 |
51 |
海洋生物医药资源研发协同创新中心 |
崔燎 |
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
海洋医药研究院 |
52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电子与医学影像设备重点实验室 |
张怀岺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53 |
生物多肽与蛋白质研究应用重点实验室 |
张海涛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基础医学院 |
54 |
广东医科大学精准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 |
倪进东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公共卫生学院 |
55 |
广东医科大学大数据挖掘和精准药物设计 |
黄遵楠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药学院 |
56 |
广东医科大学科研平台服务管理中心 |
揭新明 |
校级公共科研平台 |
科研平台服务管理中心 |
57 |
广东医科大学(湛江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刘刚 |
附院公共科研平台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58 |
广东医科大学干细胞与再生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 |
吴洪福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基础医学院 |
59 |
广东医科大学妇幼医学研究与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 |
陈日玲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 |
60 |
广东医科大学口腔医学3D打印技术重点实验室 |
张静莹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第二临床医学院 |
61 |
广东医科大学慢性病防制与健康数据统计重点实验室 |
黄志刚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公共卫生学院 |
62 |
广东医科大学全生命周期慢性病护理重点实验室 |
刘琼玲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护理学院 |
63 |
广东医科大学血管重塑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 |
雷桅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64 |
广东医科大学肝损伤诊断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
缪辉来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65 |
广东医科大学脓毒症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
邵义明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66 |
广东医科大学先天性缺陷产前筛查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
钟培根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二、内容
包括2023年工作总结、2024年工作计划及科研平台简介PPT。其中2023年下半年批准建设的5家科研机构(东莞市中医药防治消化道疑难病证重点实验室、东莞市海洋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中药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东莞市分子免疫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东莞市中药抗炎活性成分筛选与研究重点实验室)只需要提交2024年工作计划及科研平台简介PPT,不需要交2023年工作总结。请参照以下提纲但不限于该提纲进行撰写(详见附件1、2)。
三、要求
1、工作总结以具体内容和措施为主,着重反映工作亮点和工作重点,凝练特色,要做到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简明扼要、数据准确,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客观分析原因,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
2、工作计划结合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学校党委第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及《广东医科大学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认真思考谋划2024年各项工作,重点结合平台现有基础及特色阐述本实验室的预期建设目标,鼓励校级重点平台冲击市厅级重点科研平台,鼓励市厅级重点科研平台冲击省级重点平台,鼓励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冲击国家级重点平台。
3、平台简介PPT围绕基本情况、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管理及开放运营情况、2024年重点工作5个方面展示。
4、根据《广东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修订)》规定,依托单位(二级单位、部门)应对校级重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校级重点实验室在规定时间报告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经依托单位审核后报科技处。
5、请各二级单位及科研平台负责人按时报送,报送情况将于截止日期后在校园网上公布。
四、报送时间、方式
1、省级重点实验室材料经平台负责人审核后直接发送至科技处邮箱,市厅级及校级重点实验室材料报送至二级单位,由二级单位汇总后统一发送至科技处邮箱。
2、请各二级单位及省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于2023年12月11日前将材料电子版发送至所在科技处邮箱christine_liu@gdmu.edu.cn,文档命名:实验室名称+2023年工作总结、实验室名称+2024年工作计划及实验室名称+简介,文件夹命名:二级单位名称+科研平台名称。
附件:1.xx科研平台2023年工作总结提纲
2.xx科研平台2024年工作计划提纲
科技处
2023年11月14日